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
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
第17屆常會上
“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正式通過評審
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其中包括臨滄滇紅茶制作技藝
這是臨滄的驕傲?。。?/p>
“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制茶師根據(jù)當?shù)仫L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fā)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fā)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至今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jié)慶活動中。
近年來,臨滄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持續(xù)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利用,現(xiàn)全市現(xiàn)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6項,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3人;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4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30人。
此次申遺成功
是推動臨滄茶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的
歷史性節(jié)點
是向世界傳播臨滄茶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
再次體現(xiàn)出中華文明對人類文化多樣性
不可忽視的貢獻
“一切都很如意,兩個茶樣,一紅一綠,宛如一金一銀,使人不勝欣喜。其中紅茶樣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fā)光(桔紅),香味濃郁,為國內其它省小葉種的紅茶中所未見。
——馮紹裘
滇紅,顧名思義是“云南紅茶”。1938年,馮紹裘先生在臨滄鳳慶縣以“大葉種”為原料成功試制工夫紅茶,這就是滇紅的由來。
與其他紅茶不同,滇紅以鳳慶大葉種茶為原料,其色更艷、香更濃、味更醇,分別有“滇紅工夫茶”“滇紅碎茶”“滇紅特形茶”。滇紅工夫茶較為常見,適宜沖泡清飲。其外形條索緊結、雄壯,色澤烏潤,苗峰秀麗,金毫顯露,香氣馥郁,滋味濃醇,湯色紅艷明亮,葉底紅勻等特點,素有“云南工夫茶,色香味俱佳,做工極精細,聲譽遍天涯”的美譽。
滇紅工夫茶工藝流程
初制:采摘一萎凋一揉捻一發(fā)酵一干燥一毛茶一檢驗一稱量一入庫。
精制:毛茶—毛茶拼配付制一篩分一風選一揀剔一檢驗一成品拼配一勻堆一補火一稱量一包裝一檢驗一入庫。
初制工藝詳細流程
采摘:鮮葉采摘標準為單芽、-芽--葉初展、-芽一葉、-芽二葉初展、-芽二葉、芽三葉初展及同等嫩度的單葉、對開葉。鮮葉分級歸堆攤放。
萎凋:滇紅工夫茶以菱凋槽菱凋和室內自然萎凋為主,也可采用室外日光萎凋等。萎凋槽萎凋即將鮮葉攤放在萎凋槽中進行萎凋。攤葉厚度因鮮葉情況而異,一般嫩葉、雨水葉、露水葉薄攤,攤葉厚度多為10cm—15cm;老葉厚攤,一般為15cm—20cm。攤葉時要抖散攤平呈蓬松狀態(tài),保持厚薄一致。一般以溫度20℃—30℃、相對濕度65%—75%為宜,保持槽體前后部溫度相對一致。室內自然萎凋則利用自然空氣對流蒸發(fā)鮮葉內水分。要求室內通風透氣良好,整潔衛(wèi)生,避免陽光直射。萎凋間設萎凋架,萎凋架上可放置7—10層萎凋簾,萎凋簾以竹篾編成,便于通風透氣,散失水分。一般攤葉厚度1.5cm—3cm左右,攤葉要厚薄均勻,保持室內溫度18℃—22℃、相對濕度65%—75%為宜。
干燥:干燥分毛火和足火兩個階段進行,中間要進行攤涼以均勻水分。毛火階段一般用熱風干燥,濕坯葉要均勻薄攤,溫度(進口溫度)掌握在115℃—130℃之間,120℃左右最佳,時間一般控制在5—7分鐘,烘至七成干(含水量30%左右)。毛火茶下機后,立即攤涼,使水分重新均勻分布,避免出現(xiàn)外干里濕現(xiàn)象。攤涼厚度10cm左右,時間20—30分鐘。足火階段使用電熱烘干機提香,毛火茶攤涼后要及時進行足火,足火時攤葉厚度較毛火時厚,溫度掌握在90℃—110℃之間,以100℃左右為佳,烘至含水量為7%左右,立即下機攤涼,審評拼袋歸倉。
新型滇紅茶
品質特征:外形美觀、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艷明亮,香氣純正持久,滋味濃厚,葉底肥厚柔軟。
新型滇紅茶在傳統(tǒng)滇紅工藝的發(fā)酵工序后,增加了做形工序,有直條形、扁條形、卷曲形、珠形等。
工藝流程:鮮葉一萎凋一揉捻一發(fā)酵一做形—干燥一稱量一包裝—檢驗—入庫。
紅碎茶
品質特征:外形顆粒緊結重實、勻整、色澤烏潤,內質湯色紅艷明亮,帶金圈,香氣鮮濃,滋味濃厚強烈、鮮爽,葉底紅勻。
工藝流程:鮮葉一萎凋一揉切一發(fā)酵一干燥一揀梗一篩分一成品拼配一勻堆一補火一稱量一包裝—檢驗一入庫。
未來
臨滄將以申報世界非遺成功為契機
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鑒
發(fā)展茶旅融合
讓更多的人
知滇紅茶愛滇紅茶
來源:今日臨滄 臨滄融媒體新w社綜合,
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