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碧螺春,為什么不是“嚇煞人”香?
茶友網(wǎng)首頁 個人中心
下載APP 下載APP
手機(jī)訪問 手機(jī)端二維碼
一頭大象-普洱茶

你的碧螺春,為什么不是“嚇煞人”香?

碧螺春的“前世”,是“嚇煞人香”。

碧螺春的家鄉(xiāng),是江蘇蘇州太湖邊的洞庭山(包括西山、東山),當(dāng)?shù)孛耖g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

“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形容香氣異常濃郁的意思。

后來康熙皇帝視察蘇州,品嘗了之后特別喜歡,但他覺得“嚇煞人香”的名字有些不雅,于是賜名“碧螺春”,從此沿用至今。

碧螺春的新名字,色、形、韻兼?zhèn)?,無疑是改得極其成功的。

但“嚇煞人香”這個曾用名,卻也給后世茶友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念想。

比如茶百科就經(jīng)常琢磨:

——這嚇煞人的香,到底是有多香?

這個追問恐怕一時是得不到答案了。

不過近年來有關(guān)碧螺春的另一個問題,倒是有跡可循。

——為什么我喝到的碧螺春,感覺沒那么香呢?

在和全國各地茶友們的交流中,茶百科曾不止幾次聽到這樣的疑問。

你喝到的碧螺春,為什么沒那么“香”?

其一、可能和品種有關(guān)。

市場上碧螺春的制作品種,主要有當(dāng)?shù)厝后w種、小山種,還有一些引進(jìn)的如烏牛早等。

和西湖龍井一樣,群體種制作的茶,香氣、滋味普遍公認(rèn)為最優(yōu)。

但大家都知道,春茶上市往往是“搶早”,越早常意味著競爭少、價格銷量越好。

而烏牛早、小山種、其它一些引進(jìn)的外來品種,采摘時間都會較本地群體種早上十來天,再加上產(chǎn)量高,這樣的碧螺春在市場上就成為常態(tài)。

其二、可能和采摘嫩度有關(guān)。

通俗講,就是采摘標(biāo)準(zhǔn)是獨(dú)芽?一芽一葉?或者是一芽二葉初展等。

碧螺春的一個特點(diǎn)是“嫩采”,但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

過于追求早、嫩,其實(shí)已經(jīng)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反而會使得成茶香氣單一甚至淡、薄。

嫩香、清香或有殘存,但鮮靈的花香,甜美的果香,根本無從談起。

其三、可能和山場環(huán)境有關(guān)。

好的碧螺春茶園,尤其是群體種茶園,一定是有很多好的果樹,枇杷、楊梅、柑橘、板栗...甚至一年四季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盛果期。

這是在其它綠茶產(chǎn)區(qū)是極少看到的場景。

茶樹、果樹交織種植在一起的,甚至很多群體種茶樹都是這兒一叢、那兒一棵散落在果樹中間生長。

這樣的環(huán)境對成茶香氣品質(zhì)形成的好處,并不一定是說“茶吸果香,果潤茶味,來形成了花果香”(囧,很多平臺都是這樣宣傳的)。

茶百科認(rèn)為更多是旁邊種植果樹產(chǎn)生光照影響,也保護(hù)了茶樹生長小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樣性,從而有利于茶樹先天好品質(zhì)的形成。

其四、可能和工藝有關(guān)。

碧螺春的美,除了茶樹本身的特點(diǎn),還得益于其精細(xì)的制作工藝。

采摘回來的茶青,如果攤放步驟省略或時間不夠、厚度不對被悶到了,成茶的甘甜清冽感就會打折扣;

鍋溫不夠,殺青不足,成茶的鮮爽度、香氣就會受影響;

手工炒還是機(jī)器炒,香氣釋放也不同;

炒完之后,是把茶放在茶篩上借助炭火的溫度又烘焙一、二次,還是直接上市?

更是直接關(guān)系到成茶花果香、甜潤、清冽感的呈現(xiàn)。

像茶百科的碧螺春,一定少不了的,就是保證含水率非常低的木炭烘焙。

你喝到碧螺春不香,十之八九,就是把最后的炭烘焙工序省略了。

來源:茶百科,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