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沱茶百年拼配技藝和加工技藝是企業(yè)核心(技術)競爭力,是近120年來幾代關茶人不斷傳承發(fā)展的結晶,【拼配】系列推文將帶領大家從普洱雜志采訪下關沱茶集團公司總經理褚九云的觀點來解讀關于“無拼配不下關”的那些故事。
歷史上的南方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的四川、中原大地與南亞、東南亞、西亞的國際貿易通道,而滇藏茶馬古道,則是通往吐蕃的重要命脈。大理處在兩條貿易大通道的交匯處,是滇西的中心,自古便是茶馬貿易的物資集散地。
清代后期到民國年間,大理下關成為了西南最大的茶葉貿易集散地和茶葉生產加工地,從云南各大茶產區(qū)出產的原料,通過茶馬古道的各個支線被源源不斷運往下關,促成多家商號在下關興起。
茶馬古道運輸圖
1902年,經過增資改股后的永興祥改名為永昌祥,用勐庫茶為底、鳳山茶添香和景谷茶撒面,對姑娘茶的形制加以改進,在下關拼配創(chuàng)制了世界第一個沱茶,至今已有119年。
世事雖風云變幻,但下關沱茶的生產和技藝傳承卻從未斷代,“勐庫六成取其味,鳳山三成取其香,景谷一成取其形"這是歷史上沱茶原料拼配的方案口訣,如今下關沱茶的許多員工都能脫口而出,更有一家四代人都在下關茶廠進行沱茶生產的傳奇佳話,所以百年傳承,確實驚嘆。
團茶(右)
因為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局限,下關極少種產茶葉,但這里卻是全省茶原料的集散地,原料來源廣泛,且各有長短,這就決定了下關沱茶必須利用拼配技藝將原料優(yōu)勢互補,并將拼配做到盡可能的極致,下關拼配的沱茶自創(chuàng)制以來,生產一直沒有中斷,也說明了市場對它的認可。
下關沱茶的百年技藝在傳承中不斷積累、精進這也是別人復制不來的。
以上內容節(jié)選自《普洱雜志》
下期預告:
【拼配】科學拼配的新時代
編輯整理|青子 圖片|關茶